老子傳說故事是在渦陽民間一直流傳至今的美麗傳說故事,。由于老子傳說故事極富地方特色,,語言獨特,耳熟能詳,,已流傳千百余年,。老子傳說故事基本上分為兩個部分,第一部分是老子的故事,,刻畫了老子從童年到暮年的成長過程,;第二部分是有關(guān)老子和天靜宮的傳說,濃厚的神話色彩,,親切的地方口語敘述,,為我們描述了老子傳奇的一生。這些優(yōu)美的故事反映出了渦陽深厚的文化積淀,,傳承了老子思想,,也從另一個方面佐證了老子出生地的歷史本源。
渦陽縣位于安徽省北部,,地處亳州市中心地帶,。渦河和鐵路穿境而過,省道S202,、S307橫貫縣境東西南北,,交通十分發(fā)達,。渦陽不僅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,文物大縣,,還是道家學派創(chuàng)始人,、道教鼻祖老子的故里。閘北鎮(zhèn)鄭店行政村就是老子的誕生地,,道教祖庭天靜宮(又稱中太清宮)便座落于此,。天靜宮,始稱老子廟,,建于漢延熹八年,,唐、宋,、元,、明、清歷代均有修葺,,后毀于戰(zhàn)火,。 1993年以來,爭取港臺捐資三千多萬元對天靜宮進行了重修,,目前已完成一,、二期工程。據(jù)考察,,第一次系統(tǒng)整理老子的傳說故事的是天靜宮第二十代道士馬明德,后傳至第二十一代天靜宮住持鄭志善,。 1987年至1993年,,工商局干部馬杰走訪鄭志善,作了記錄,,形成文字,。 2006年原文化局副局長胡智和老子文化辦王大杰再次對老子故事整理,形成40篇,,分為兩類,,一類是老子的故事17篇,一類是老子的神話傳說23篇,。為了保護傳承好這些寶貴的遺產(chǎn),,2007年縣政府投入30萬元在天靜宮內(nèi)建設(shè)了老子故事展覽館,并向社會開放,,2008年由安徽美術(shù)出版社出版發(fā)行了《老子的故事》(圖文本)一書,。老子傳說故事大多采用地方口語,語言敘述通俗優(yōu)美,,有著較高的文學研究價值,。收集,、挖掘和保護這些民間故事,對于考證老子生地,,弘揚道家道教文化,,傳承老子思想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。
源于:安徽省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網(wǎng)